初入修门鬓未秋,安期千里接英游。全诗是什么?

风云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访道

唐·李商隐

初入修门鬓未秋,安期千里接英游。

云深路隔无来客,水阔山长独上楼。

落日旌旗明远树,西风鼓角动高秋。

求仙欲访安期子,沧海茫茫空见流。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代,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文学成就颇高,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其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译文

刚踏入修行之门时鬓发还未斑白,有幸与安期生这样的仙人千里相会,共游仙境,但如今云深路远,再无来客,我只能独自登上高楼,望着水阔山长的远方,落日余晖映照下的旌旗在远处的树梢上闪烁,西风吹动鼓角,高秋时节更显凄凉,我本想求仙访道,寻找安期生这样的仙人,但只见茫茫沧海,空流不息,仙人难觅。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求仙访道的向往与追寻,以及面对现实困境时的孤独与无奈,首联写自己初入修行之门时的情景,鬓发未白,与仙人安期生相遇;颔联写如今云深路远,再无来客,自己只能独自面对孤独;颈联通过描绘落日、旌旗、西风、鼓角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尾联则直接表达了求仙不得的失落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新颖独特,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将诗人对求仙访道的向往与现实中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首联的“初入修门鬓未秋”与尾联的“沧海茫茫空见流”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诗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又揭示了现实中的无奈与失落,颔联与颈联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文景观,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他一生郁郁不得志,对现实社会充满不满与无奈,因此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与慰藉,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求仙访道的经历与感受,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逃避与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人心不安的时代背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