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挽歌辞
魏晋·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其一(节选)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二(含关键词)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暮,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百钱布被敛首足,三寸桐棺埋涧岗。
哭哭复何言,愁思当告谁!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译文
其二(节选含关键词)
荒草是何等茂盛啊,白杨树在风中萧萧作响。
深秋的九月,严霜降临,送我出远郊去安葬。
四周没有人居住,孤独的坟墓高高耸立。
马儿仰天长鸣,风儿萧萧吹过,一片凄凉。
用百钱买来的布被覆盖着死者的头和脚,
三寸厚的桐木棺材被埋葬在山涧旁的岗上。
哭泣哭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心中的愁思又能告诉谁呢!
释义
这段节选描述了诗人送别友人或亲人安葬的场景,通过描绘荒草、白杨、严霜、高坟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百钱布被敛首足,三寸桐棺埋涧岗”两句,具体描绘了葬礼的简朴和凄凉,用百钱买来的布被覆盖着死者的头和脚,三寸厚的桐木棺材被埋葬在山涧旁的岗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和无奈。
赏析
这两句诗以极其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葬礼的简陋和凄凉,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通过“百钱布被”和“三寸桐棺”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死者家属的贫困和无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挣扎,这种简朴的葬礼也体现了陶渊明对于生死、贫富的豁达态度,以及对于自然、朴素的崇尚。
创作背景
陶渊明的《挽歌辞》共有三首,是他为自己预作的挽歌,表达了他对生死、贫富、名利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豁达态度,这组诗创作于陶渊明晚年,当时他已经辞官归隐,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长期的田园生活中,陶渊明对生死、贫富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因此创作了这组挽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组诗不仅反映了陶渊明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挣扎,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