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贫士吟
清·郑板桥
囊钱不贮还成癖,官事都捐未免痴。
冷雨暗窗愁不睡,秋灯照影病孤诗。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享年七十三岁,郑板桥一生历经坎坷,但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不畏权贵,爱憎分明,同情人民疾苦,是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官、艺术家。
译文
口袋里不存钱反而成了癖好,把官场的俗事都抛却又显得太过痴狂,在冷雨敲窗的夜晚,愁绪满怀难以入眠,秋灯映照下,孤独地吟咏着病中的诗句。
释义
“囊钱不贮还成癖”表达了诗人不慕名利、淡泊金钱的品格,即使囊中羞涩也不以为意,反而视之为一种癖好,体现了其超脱世俗的情怀。“官事都捐未免痴”则反映了诗人对官场俗务的厌倦,认为抛弃这些杂事是明智之举,但也可能被世人视为痴狂,后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在孤寂的夜晚,面对冷雨秋灯,愁绪满怀,病中仍坚持创作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是郑板桥对自己清贫生活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他高洁的人格和超脱的情怀,首句“囊钱不贮还成癖”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金钱的淡泊态度,这种态度在当时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次句“官事都捐未免痴”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官场俗务的厌倦和超脱,显示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后两句则通过描绘冷雨秋灯下的孤寂场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孤独,同时也展现了他病中仍坚持创作的坚韧精神,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郑板桥在官场中的遭遇有关,郑板桥虽然才华横溢,但在官场中却屡遭排挤和打压,这使他深感失望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了清贫而自由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金钱和官场的淡泊态度以及对清贫生活的坚守和热爱,这首诗也反映了郑板桥在病中仍坚持创作的坚韧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