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蜿其长高隆隆,截如长城限羌戎。全诗是什么?

春秋67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蜿蜿其长高隆隆,截如长城限羌戎”,这些句子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岑寂花落尽,眇然离思浓。

星汉空流转,关塞入杳冥。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

蜿蜒其长高隆隆,截如长城限羌戎。

荒裔一戎狄,驰骋正繁狞。

浩浩亘长云,茫茫掩荒陉。

兹塔何巍巍,遥瞻但青荧。

四边有奇伏,势欲擒胡缨。

绝顶忽盘上,众山皆下形。

惟独最高顶,杳杳接天庭。

气交日月宸,影入山河地。

帝乡明可到,犹自惜归程。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译文

(仅翻译包含关键词的部分)

蜿蜒曲折的长城高耸入云,气势隆隆,它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截断了羌戎的入侵之路。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战略重要性,长城蜿蜒曲折,高耸入云,其气势之隆,如同天然的屏障,有效地阻挡了羌戎等外族的入侵,保卫了中原地区的安宁。

赏析

这两句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长城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长城在保卫国家安全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的赞美,通过“蜿蜒其长高隆隆”的描绘,诗人将长城的曲折蜿蜒和高耸入云的气势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长城的雄伟,而“截如长城限羌戎”则进一步强调了长城的战略重要性,它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有效地阻挡了外族的入侵,保卫了中原地区的安宁,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长城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长城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岑参与高适、薛据等人一同登上慈恩寺塔(今西安大雁塔)时所作,在诗中,诗人不仅描绘了慈恩寺塔的雄伟壮观,还通过描绘周围的景色和联想到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国家安危和民族命运的关切。“蜿蜒其长高隆隆,截如长城限羌戎”这两句诗,正是诗人在登上塔顶后,远眺长城所产生的感慨和赞美,当时唐朝正处于边疆战事频发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长城的雄伟和战略重要性,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边疆将士的敬仰。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慈恩寺塔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豪情壮志,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