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间雨滴愁偏觉,枕畔橙香梦亦闻。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夜愁思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檐间雨滴愁偏觉,

枕畔橙香梦亦闻。

一夜秋声人未寝,

满庭黄叶月纷纷。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出身贵族,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但一生仕途不顺,情感坎坷,其词作情感真挚,哀婉动人,多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是爱情与离愁别绪,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屋檐间的雨滴声声入耳,更添我心中的愁绪;

枕边仿佛还能闻到橙子的香气,梦中亦能感知。

整个秋夜,秋风吹动的声音让人难以入眠;

庭院中落叶满地,月光下更显纷乱。

释义

首句“檐间雨滴愁偏觉”描绘了秋夜雨声带来的愁绪,雨滴落在屋檐上的声音在愁绪满怀的人听来更加清晰;次句“枕畔橙香梦亦闻”则通过嗅觉的描写,表达了即使在梦中也能感受到枕边橙子的香气,暗示着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或是对某人的思念;第三句“一夜秋声人未寝”直接点出因秋夜的声响而难以入眠;末句“满庭黄叶月纷纷”以景结情,落叶与月光交织,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赏析

此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雨滴、橙香、秋声、黄叶、月光等意象,细腻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前两句通过听觉与嗅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梦幻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秋夜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与愁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纳兰性德作为一位情感细腻的词人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纳兰性德仕途不顺、情感受挫的时期,作为一位出身贵族却仕途坎坷的词人,纳兰性德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挣扎,秋夜的雨声、落叶与月光,无疑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敏感与愁绪,使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处境的无奈与愁思,这首诗也反映了纳兰性德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与深刻体悟,以及他通过诗词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