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堂已散三三众,卵塔空寻点点师。的解释

生辉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寻师

宋·释宗杲

云堂已散三三众,卵塔空寻点点师。

野水自流花自落,山前山后日斜时。

作者简介

释宗杲(1089年-1153年),俗姓奚,字昙晦,号妙喜,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禅宗高僧,临济宗杨岐派的重要传人,他生于江苏无锡,自幼聪颖好学,后出家为僧,遍访名师,终成一代高僧,释宗杲在禅宗理论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同时他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多有交往,对佛教在南宋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译文

云堂(僧侣讲经说法之处)已经散去了一群又一群的僧人,我独自在卵塔(僧人圆寂后所建的塔)前寻找那点点痕迹的师父,野外的水自由自在地流淌,花儿也自然而然地凋落,山前山后,太阳已经西斜。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师父圆寂后,独自在云堂和卵塔前寻找师父踪迹的情景,通过“云堂已散三三众”和“卵塔空寻点点师”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师父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追寻,后两句“野水自流花自落,山前山后日斜时”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烘托出一种孤寂、落寞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师父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师父的深厚感情,前两句直接点题,通过“云堂”和“卵塔”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后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将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禅意,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使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和淡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释宗杲在师父圆寂后,独自在云堂和卵塔前徘徊、寻找师父踪迹时所作,作为一位禅宗高僧,释宗杲对师父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是深厚的,在师父圆寂后,他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寄托了对师父的无限哀思,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师父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禅宗文化中师徒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禅宗修行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