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忆天台
唐·刘昭禹
浪迹天台一梦中,距今四十五秋风。
桃花开遍仙源路,不记刘郎去后踪。
作者简介
刘昭禹,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大致活动于晚唐至五代初期,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多描写山水田园及隐居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虽然他的作品传世不多,但每首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译文
我曾在天台山留下足迹,仿佛那是一场遥远的梦,如今算来,已经过去了四十五个秋天,记忆中的桃花开满了通往仙境的道路,但我却已不记得自己离开刘郎(此处或指刘晨、阮肇遇仙的典故,也泛指仙人或隐居者)之后,那条路上的踪迹是否依旧。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忆在天台山(中国浙江省著名道教圣地)的游历,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仙境般生活的怀念,诗中“浪迹天台一梦中”描绘了诗人曾经的游历如同梦境一般,“距今四十五秋风”则点出了时间的流逝。“桃花开遍仙源路”用桃花盛开的景象象征仙境的美好,“不记刘郎去后踪”则隐含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对未知未来的淡淡哀愁。
赏析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往昔游历的深切怀念和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首句“浪迹天台一梦中”以梦为引,既表达了诗人对那段经历的珍视,又赋予了其一种超脱现实的神秘色彩,次句“距今四十五秋风”则以时间的流逝为线索,将读者带入一个悠长的历史维度,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后两句通过对桃花盛开和仙境之路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过往时光的留恋,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虽无确切史料记载,但结合刘昭禹的生平及作品风格,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晚年时期,面对人生诸多变迁,回忆起年轻时在天台山的游历,有感而发之作,诗人通过对往昔岁月的追忆,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无常和岁月匆匆的淡淡哀愁,这种情感在晚唐至五代初期的社会背景下,尤为普遍,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