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田家语》,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田家语
宋·梅尧臣
南村种禾田,东村种枣栗。
枣栗岁常收,禾黍忽已穑。
上天不虚应,此老固可必。
勤勤嘱儿孙,种薄常食力。
前月征促织,今月征黄犊。
天欲雨我田,我田欲生谷。
人心望天常生谷,天心望人常生福。
何由生彼栗与枣,养及天年无馁辱。
吾闻秦西有大家,富倾乡里豪独步。
筑场百亩栖万猪,岁晚杀之充庖厨。
县官督租声怒呼,州符县帖何纷拏。
丰年粜谷贱如土,凶年卖尔儿与女。
吾乡邻与里,十室八九贫。
十年水旱食半菽,民伐桑柘卖黄犊。
我今幸得免征赋,禾黍虽登莫轻喜。
吾闻西家哭儿声彻天,又闻东家卖黄犊。
黄家既云苦,王家岂得全。
贫富虽云异,其类一也然。
吾愿上闻之天子,减征薄赋常施恩。
更愿吾君广聪听,闻臣此语如金言。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侄。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梅尧臣工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南宋刘克庄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传世。
译文:
南村种的是禾田,东村种的是枣树和栗子树,枣树栗子树年年都有收成,禾黍却忽然要收割了,上天不会随便回应人们的祈求,但这位老人的愿望却是可以实现的,他勤勤恳恳地嘱咐儿孙们,要种薄田,要自力更生,上个月官府催缴蟋蟀税,这个月又催缴黄犊税,天要下雨滋润我的田地,我的田地要长出谷物,人们希望上天常常让田地长出谷物,上天也希望人们常常有福气,可是怎样才能种出那些枣子和栗子呢?才能让人们安享天年,不受饥饿和屈辱呢?
我听说秦地西边有个大户人家,财富多得在乡里称雄称霸,他家筑了个百亩大的猪圈养了上万头猪,到年底就杀掉它们来充作厨房里的肉食,县官来催租时声音愤怒地呼喊,州府的公文和县里的告示又繁杂又紧急,丰收之年粮食贱得像泥土一样,灾荒之年就只好卖掉你们的儿女了,我的乡亲邻居们,十家有八九家都很贫穷,十年来水旱灾害不断,粮食收成不好,只能吃半菽(一种粗粮),百姓们只好砍伐桑树和柘树来卖掉黄犊,我现在幸好能够免除赋税,但即使粮食丰收也不要轻易欢喜,我听说西边的人家哭声震天,又听说东边的人家也在卖黄犊,黄家既然已经这么苦了,王家又怎么能保全呢?贫富虽然不同,但他们的遭遇却是一样的,我希望这些话能够传到天子那里,让他减少赋税,常常施恩于民,更希望我们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听从我的这些话就像听从金玉良言一样。
释义:
本诗通过描述农民在自然灾害和官府赋税双重压迫下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诗中详细描绘了农民在丰收之年和灾荒之年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砍伐桑树和柘树、卖掉黄犊的悲惨情景,诗人也通过对比大户人家的奢侈生活和农民的贫困生活,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悬殊。
赏析:
本诗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农民在封建社会的苦难生活,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将农民的苦难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无奈,诗人也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悬殊,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在艺术上,本诗采用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使诗歌既有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又有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栩栩如生,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无奈,诗人也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心的布局,使诗歌在结构上紧凑有序、层次分明,在表达上深刻有力、感人肺腑。
创作背景:
梅尧臣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的时代,诗人通过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遭遇,创作出了这首反映农民苦难生活的诗歌,诗中所描述的农民在自然灾害和官府赋税双重压迫下的苦难生活,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诗人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同时也寄托了对社会变革和人民幸福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