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成不用频怊怅,自古笼禽例翦翎。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鹦鹉

唐·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翦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厚,鸟忆高飞意不同。

诗成不用频怊怅,自古笼禽例翦翎。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陇西的鹦鹉被带到了江东,经过多年的饲养,它的嘴巴渐渐变得鲜红,我常常担心它会思念故乡而先剪掉它的翅膀,每次喂食时都会暂时打开笼子,人们虽然怜爱它巧妙的言语和深厚的情感,但鹦鹉却怀念着高飞在天的不同生活,我写成了这首诗,不必再频繁地感到惆怅,因为自古以来笼中的鸟儿都会被剪掉翅膀。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只被囚禁的鹦鹉,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束缚、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鹦鹉虽然被人类精心饲养,享受着相对安逸的生活,但它内心深处却仍然怀念着自由飞翔的日子,诗人通过鹦鹉的遭遇,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自由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鹦鹉为题材,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将鹦鹉的遭遇与人的命运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由的深刻思考,诗中“常恐思归先翦翅,每因喂食暂开笼”两句,生动地描绘了鹦鹉被囚禁的无奈和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而“人怜巧语情虽厚,鸟忆高飞意不同”则进一步揭示了人与鹦鹉之间情感与追求上的差异,最后两句“诗成不用频怊怅,自古笼禽例翦翎”则是对全诗主题的升华,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和对自由的坚定信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仕途不顺、身处困境之时,他通过描写鹦鹉的遭遇,寄托了自己对人生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束缚的无奈,在唐代,文人墨客常借物抒情,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白居易作为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往往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这首诗正是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通过鹦鹉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