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臣白首困西南,有志不伸空自悼。的释义

风云3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孤臣白首困西南,有志不伸空自悼。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离开洛城已经四千里之遥,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已有五六年,草木由绿变黄,我在剑阁之外漂泊,兵戈阻断了回家的道路,我只能在江边老去,思念家乡,我夜晚在月光下踱步,想念弟弟,我白天看着云彩入眠,作为一个孤独的臣子,我在西南之地白头到老,有志向却未能实现,只能独自哀叹。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失所,远离家乡,思念亲人,同时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诗中通过描述自己的漂泊生活,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展现了杜甫在战乱时期的艰难生活和内心感受,首联和颔联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描述了杜甫的漂泊生涯和国家的动荡不安,颈联通过“步月”和“看云”两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杜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尾联则直接抒发了杜甫作为孤臣的无奈和自悼之情,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失所,漂泊西南时所作,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对杜甫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场战乱中,杜甫失去了许多亲人和朋友,自己的仕途也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他深感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力,于是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融入到了诗歌中,创作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恨别》,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也可以看到他在逆境中依然坚持创作,用诗歌记录历史、抒发情感的坚韧精神。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