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哀景灵
唐·李商隐
景灵太庙威神在,北乡恸哭犹可告。
玉阶寂寞坠秋露,银烛苍茫凝夜霜。
君恩已去若流水,世事无情如晓光。
回首前尘如梦影,伤心不似旧时乡。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个人仕途也颇为坎坷,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景灵太庙中神灵威严地存在着,我向着北方痛哭,心中的哀痛还可以向神灵诉说,玉石台阶上秋露凝结,显得寂寞冷清,银色的烛光在苍茫的夜色中凝成了霜,君王的恩宠已经像流水般逝去,世上的事情也如清晨的曙光般无情地消逝,回首过去,那些往事就像梦境一样虚幻,心中的伤痛已经不同于往昔的故乡。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景灵太庙的神圣与寂寞,以及诗人自身的遭遇,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哀悼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首句点明太庙的神圣与威严,次句以“北乡恸哭”表达诗人的悲痛之情,三、四句通过秋露、银烛等意象,渲染出夜晚的冷清与孤寂,五、六句则通过比喻,表达了君恩的流逝和世事的无情,末两句回首往事,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伤痛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一系列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清、哀婉的氛围,诗人以景灵太庙为背景,既突出了其神圣性,又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君恩的流逝和世事的无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层层递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李商隐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和赏识,他深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因此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哀悼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人也通过描绘景灵太庙的神圣与威严,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是我根据关键词和要求生成的,但李商隐并没有直接以“哀景灵”或类似标题的诗作传世,这首诗可以视为一种创意性的写作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