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即今犬豕穴宫殿,安得旄头下除扫。
(注:“即今犬豕穴宫殿,安得旄头下除扫”这句并非直接出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原文,而是后人根据陈子昂的生平及作品风格,模拟其可能抒发的对时局的感慨而创作的句子,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并作为对原诗意境的扩展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陈子昂(约661年—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又称他为陈拾遗,其诗文意激昂,风格高峻,一扫齐梁浮艳旧习,对唐代诗歌革新有重要贡献,有《陈伯玉集》传世。
译文
(原诗部分)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的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扩展句)
如今这宫殿已成犬豕(比喻奸邪之人)盘踞之地,哪里还能找到旄头星(象征勇猛的武将)来清除这些奸邪呢?
释义
原诗表达了诗人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孤独与苦闷,以及对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消逝的感慨,扩展句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当时朝政腐败、奸臣当道的愤慨,以及对有能之士无法施展才华的无奈。
赏析
《登幽州台歌》以极其简洁的语言,传达了诗人深沉复杂的情感,全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更有对未来的迷茫,扩展句则通过对比今昔,强化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正义的呼唤,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饱满。
创作背景
陈子昂生活在武则天时期,这是一个政治斗争激烈、社会风气浮华的时代,他虽有才华,却屡遭排挤,仕途不顺,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反而被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而“即今犬豕穴宫殿,安得旄头下除扫”这样的感慨,可能是后人根据陈子昂的生平经历及作品风格,模拟其可能抒发的对当时朝政的愤慨而创作的。
虽然“即今犬豕穴宫殿,安得旄头下除扫”并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直接原文,但将其融入解析,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陈子昂作品的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