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雨中四首·其二
宋·陈与义
天公大醉呼不醒,风伯助威声撼庭。
登场已叹禾生耳,出户仍愁泥没胯。
海国尚闻炊淖糜,边烽已报失亭皋。
雨余何处看新晴,白帝城边古驿亭。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工于诗文,长于咏物,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词句明净,诗风明快;后期作品则多写离乱时的感慨,情调慷慨悲凉,感伤时事,风格雄浑,与前期迥异。
译文
老天仿佛喝得酩酊大醉叫不醒,风神也来助威使得风声撼动庭院。
庄稼登场时已经叹息禾苗长了霉耳,出门时仍然担忧泥泞会淹没马胯。
海边国家还听说在煮着稀粥度日,边疆烽火已经报告失守了河边的亭堡。
雨后哪里还能看到晴朗的天空,只能到白帝城边的古驿亭去寻觅一丝慰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雨中的景象和诗人的忧虑,首联写风雨交加,天公与风伯似乎都在肆虐;颔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农作物受损的忧虑,以及对出行困难的担忧;颈联转向对更广泛社会问题的关注,如边疆失守、百姓困苦;尾联则表达了雨后寻找新晴的希望,但这份希望似乎有些渺茫,只能寄托于远方的古驿亭。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风雨交加的景象,以及诗人由此引发的多重忧虑,诗中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诗人在表达忧虑的同时,也流露出对雨后新晴的期待,这种期待虽然有些渺茫,但却为全诗增添了一丝希望和温暖。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金兵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困苦,诗人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感慨,这首诗正是诗人在雨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象和表达个人的忧虑,诗人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雨后新晴的期待,这种期待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期盼,也是对国家和社会走向光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