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杜甫
去秋宿麦不入土,今年米贵如黄金。
白帝城边秋日微,黄牛峡口暮云低。
石泉流暗壁,草径蔽寒烟。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注:虽然“去秋宿麦不入土,今年米贵如黄金”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甫广为人知的某篇名作,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构想并创作了这首融合了杜甫风格的诗作,并围绕这两句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译文
去年的秋麦未能深埋土中,今年米价昂贵如同黄金一般,在白帝城边,秋日的气息微弱,黄牛峡口的暮云低垂,石壁间的泉水暗暗流淌,草丛中的小径被寒烟遮蔽,千家万户因战乱而痛哭,渔樵之处不时传来异族的歌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百姓生活的艰难与困苦,首联“去秋宿麦不入土,今年米贵如黄金”直接点出了粮食短缺、物价飞涨的现状,反映了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和对民众生活的严重影响,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乡村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尾联则通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两句,直接表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生活,首联两句直接切入主题,用鲜明的对比手法突出了粮食短缺和物价飞涨的现状,为全诗奠定了沉重的基调,颔联和颈联通过自然景象和乡村景象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无奈,尾联两句则通过“野哭”和“夷歌”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想为唐代中期的一次战乱时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战争频繁发生,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杜甫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他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生活,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