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边事
唐·王建
和亲自古非长策,谁与朝家共此忧?
每岁采山输象魏,几时沙朔定封侯。
角声吹彻梅花点,胡影窥窗月欲流。
辽海吞边犹未足,此身多难更堪愁。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早年曾寓居巴蜀,后入仕为官,历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等职,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语言通俗易懂,风格简练明快,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译文
自古以来和亲并不是长久之计,又有谁能与朝廷共同分担这份忧虑呢?
每年都要从山中采集珍宝进献给朝廷,可是何时才能平定边疆,让将士们封侯拜相呢?
号角声吹彻夜空,梅花点点飘落,胡人的影子在窗前窥视,月光如水般流淌。
辽海之滨的领土扩张还未满足,我这多灾多难的一生,又怎能不更加忧愁呢?
释义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唐朝边疆政策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首句直接指出和亲政策并非长久之计,暗示了边疆问题的复杂性;次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缺乏有力应对措施的忧虑,后两句通过描绘边疆战争的残酷和边疆局势的动荡,进一步强调了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
赏析
这首诗以边疆问题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首句开门见山,直接点出和亲政策的局限性,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缺乏有力应对措施的失望和忧虑,后两句则通过描绘边疆战争的残酷和边疆局势的动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忧虑和担忧,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边疆局势动荡不安的时期,当时,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边疆局势十分紧张,为了缓解边疆压力,唐朝政府曾采取和亲政策,试图通过联姻来稳定边疆局势,这种政策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边疆问题依然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建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对边疆政策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边疆问题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