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潘阆的《九日怀舍弟》,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九日怀舍弟
宋·潘阆
今日登高何处望,白云千里道迢迢。
寻碑野寺云生屦,送客溪桥雪满衣。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唯应回首西南望,一片孤云万仞山。
作者简介:
潘阆,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北宋初期著名隐士、文人,他一生志行高洁,不拘小节,曾在洛阳卖药,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以卖茶为生,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因有人举荐其才,召至阙下,命赋《九日》诗,潘阆援笔立成,太宗览后大加赞赏,授其右正言、殿中丞,赐金紫,但他淡于名利,不久即辞官而去,继续过着浪迹江湖的生活。
译文:
在重阳节这一天,我登上高处向远方眺望,只见白云悠悠,道路迢迢,千里之外遥不可及,我曾在野外的寺庙中寻找碑文,脚下的云雾仿佛生出了鞋子;也曾在溪桥上送别客人,雪花落满了我的衣襟,我的弟妹们现在何处,生活是否萧条困苦?战乱和衰老相互催迫,让我们都倍感无奈,我只能回首望向西南方向,那里只有一片孤云和万仞高山,寄托着我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重阳登高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以及登高远望的情景;颔联通过“寻碑野寺”和“送客溪桥”两个场景,展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颈联则转入对弟妹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感慨;尾联以孤云和万仞山作为象征,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无奈之情。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重阳登高的所见所感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颔联中的“云生屦”和“雪满衣”两个意象,既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又寓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颈联则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弟妹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尾联则以孤云和万仞山作为象征,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初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潘阆身处乱世之中,漂泊不定,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在重阳节这一天,他登上高处向远方眺望,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意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时局的忧虑之情,也可以领略到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