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春鸿宁久住,身如秋扇合长捐。的解释

小星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代悲白头翁

唐·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心似春鸿宁久住,身如秋扇合长捐。

(注:“心似春鸿宁久住,身如秋扇合长捐”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原文,而是后人根据该诗意蕴提炼或仿写的句子,用以表达人生无常、青春易逝的感慨,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并作为该诗的一部分进行解析,以展现其意境。)

作者简介

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唐代诗人,一名挺之,字流奴,汝州人,生平坎坷,早年曾隐居嵩山,后应举入仕,然仕途不顺,终未得志,其诗以歌行体见长,多写闺情离思,词藻婉丽,情感细腻,尤善描绘自然景物,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译文

(针对整首诗的大意,因“心似春鸿宁久住,身如秋扇合长捐”非原文,故结合全诗意境翻译)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不知落入了谁家?洛阳城中那些爱美的女子,对着飘落的花瓣空自叹息,今年花儿凋谢,颜色已改,明年花开时,还有谁在欣赏呢?已经见过松柏被砍伐作为柴薪,更听说沧海可以变成桑田,古人已经不在洛阳城东,而今天的我们,依然面对着落花春风,年年岁岁花开花落,岁岁年年人却不同,寄语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女,应该怜悯那些半死半生的白头老翁,这位白头老翁真是可怜,想当年他也是红颜美少年,在公子王孙的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大夫的池台布满了锦绣文章,将军的楼阁上绘着神仙图像,一旦卧病在床,便无人相识,那三春行乐的好时光,又在哪里呢?美丽的蛾眉能持续多久呢?转眼间鹤发已如乱丝,只看那古往今来歌舞之地,只剩下黄昏时鸟儿悲鸣,心像春天的鸿雁难以久留,身体如同秋天的扇子应当被长久地抛弃。

释义

此诗通过描写洛阳城东桃李花的飘落,引出对人生无常、青春易逝的深刻感慨,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洛阳女子的叹息、白头老翁的凄凉,以及古今人事的变迁,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心似春鸿宁久住,身如秋扇合长捐”两句,以春鸿和秋扇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人心的漂泊不定和身体的易被抛弃,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主题。

赏析

《代悲白头翁》是刘希夷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主题、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经历的叙述,巧妙地融合了自然美与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爱情、时间的深刻思考,特别是“心似春鸿宁久住,身如秋扇合长捐”两句,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

创作背景

刘希夷生活在唐代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变革、文化繁荣的时代,个人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的大潮紧密相连,刘希夷也不例外,他早年曾隐居嵩山,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但后来为了仕途而步入官场,却并未得到重用,这种人生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艰辛,从而创作出了《代悲白头翁》这样的佳作,诗中通过对洛阳城东桃李花的飘落、洛阳女子的叹息、白头老翁的凄凉等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命短暂、青春易逝的深刻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与叹息,也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