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思母
宋·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连村麦熟饼饵香,我母九泉那得尝!
作者及朝代
作者:与恭,字行简,一字简子,号一斋,晚号懒禅,南宋末期诗人、僧人。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与恭生于南宋末年,生平事迹不详,但知其曾出家为僧,后还俗,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是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霜打芦花,泪水沾湿了衣裳,白发苍苍的母亲再也不能倚靠在柴扉旁,去年五月黄梅时节,我曾典当袈裟,买米回家供养母亲,膝下难道没有六尺高的儿子吗?阿昭和阿美也不是不会啼哭的孩子,如今连村的麦子熟了,饼饵的香气四溢,但我的母亲在九泉之下,哪里还能尝得到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对已故母亲的深切怀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与无奈,前两句写母亲去世后的凄凉景象,后两句则通过回忆典当袈裟买米供养母亲和母亲无法尝到麦熟饼饵的遗憾,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怀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诗人以霜殒芦花、白头无复倚柴扉等意象,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去世后的凄凉景象,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通过回忆典当袈裟买米供养母亲和母亲无法尝到麦熟饼饵的遗憾,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怀念之情,使整首诗更加感人至深。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诗人与恭在南宋末年经历了战乱和流离失所,母亲也在这一时期去世,诗人深感悲痛和无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的诗篇,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生命的脆弱,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