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秦宫
唐·李约
汉家天子今无恙,秦亦曾传二世亡。
亦知兴废古来有,但恨不见秦先亡。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约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约,字在博,一作存博,唐宗室之后,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年-805年),他出身显赫,才华横溢,擅长诗文,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交往,李约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但传世作品不多,多见于《全唐诗》等文献中。
译文
汉朝的天子如今安然无恙,而秦朝却仅仅传了二世就灭亡了。
我也知道国家的兴亡更替自古以来就存在,只是遗憾自己不能亲眼见到秦朝先一步灭亡。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汉朝与秦朝的兴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政治的关注,诗中“汉家天子今无恙”与“秦亦曾传二世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秦朝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理性认识,以及对秦朝未能早日灭亡的遗憾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历史兴亡的规律性,诗人通过对比汉朝与秦朝的兴衰,强调了政治清明与暴政对国家命运的影响,诗人也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希望统治者能够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汉家天子今无恙”与“秦亦曾传二世亡”的对比,既突出了秦朝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也暗示了汉朝政治相对稳定的现状,而“但恨不见秦先亡”一句,则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政治的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唐朝的政治形势有关,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国力逐渐衰弱,政治腐败现象日益严重,诗人李约可能正是基于这种历史背景和现实感受,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忧国忧民之情,他通过对比汉朝与秦朝的兴衰,希望统治者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加强政治改革,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诗人也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政治的关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