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恨不从豪饮,薄宦那知托近邻。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客中作

唐·杜荀鹤

愁肠只向金樽里,泪眼愁看玉烛新。

少年恨不从豪饮,薄宦那知托近邻。

云外有山归路远,水边无树落花频。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虽然“少年恨不从豪饮,薄宦那知托近邻”这两句在杜荀鹤的现存作品中并未直接作为连续诗句出现,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了一首虚构的“客中作”中,以展现其意境,杜荀鹤的诗风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抱负受阻的悲愤为主,以下解析将基于这种风格进行。)

作者简介

杜荀鹤,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隐居九华山,后出游各地,曾希望得到有力者的援引,但始终未能如愿,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矛盾,表达个人抱负受阻的悲愤,风格质朴自然,语言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愁绪满肠只愿沉醉在金樽美酒中,泪眼朦胧地看着新换的玉烛(象征时间的流逝),年轻时遗憾自己未能像豪杰那样畅饮无忧,身为卑微的官吏又怎会知道依靠近邻的温暖,云外有山,归家的路途遥远;水边无树,落花频繁凋零,请你不要再说起封侯拜相的事情,因为一位将领的成功往往建立在无数士兵的牺牲之上。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客居他乡时的愁苦心境,表达了对青春逝去的遗憾、对仕途不顺的无奈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前两句通过“愁肠”与“泪眼”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中间两句则通过“少年恨”与“薄宦那知”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过去与现实的无奈;后两句则进一步升华主题,以“云外有山”与“水边无树”的意象,暗示了归途的艰难与人生的无常,并以“凭君莫话封侯事”的告诫,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金樽”、“玉烛”、“云外山”、“水边树”等,构建了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情感世界,诗人以个人的愁苦为引子,逐步深入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中,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与敏锐的观察力,诗中的语言流畅自然,节奏明快,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虽为虚构之作,但基于杜荀鹤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推测其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有关,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许多有志之士难以施展才华,杜荀鹤便是其中之一,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