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清代诗人郑燮(郑板桥)的《悍吏》,下面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悍吏之来凶似虎,凭仗官符傍势豪。
横暴贪残非一日,曹州百姓半无袍。
新官到任三把火,恶吏寻机百样敲。
急呼五百具畚锸,欲掀窟穴穷腥臊。
作者及朝代: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抒发个人情感,语言质朴自然,风格独特。
作者简介:
郑板桥生于清康熙年间,自幼聪颖好学,后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因同情百姓疾苦,不畏权贵,多次遭贬,他的艺术创作深受民间影响,擅长画竹、兰、石等,书法也自成一家,被誉为“板桥体”。
译文:
凶恶的官吏到来如同猛虎下山,他们凭借官府的文书和权势欺压百姓,横暴贪残的行为已非一日之寒,曹州的百姓有一半连袍子都穿不上,新官上任时往往要烧三把火,以示威严,而恶吏则趁机百般敲诈勒索,我急切地呼喊五百人拿起畚箕和铁锹,想要挖开他们的巢穴,彻底清除这些腥臊的恶势力。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悍吏的凶恶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官吏欺压百姓、横暴贪残的丑恶行径,诗人对新官上任时的“三把火”表示怀疑,认为这往往是恶吏敲诈勒索的借口,诗人表达了要彻底清除这些恶势力的决心。
赏析:
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悍吏的凶恶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人以“急呼五百具畚锸,欲掀窟穴穷腥臊”作为结尾,既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愤怒和不满,又展现了自己要彻底清除这些恶势力的决心和勇气,整首诗情感饱满,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创作背景:
郑板桥在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期间,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对封建社会中官吏欺压百姓、横暴贪残的丑恶行径深恶痛绝,本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旨在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中官吏的丑恶行径,表达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愤怒。
《悍吏》一诗不仅反映了郑板桥对封建社会中官吏欺压百姓的深刻认识,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有良知、有担当的官员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