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嘲僧
唐·吕岩
从来桑门喜嘲竞,举国冠巾噤无语。
却笑金仙道不通,学语南宗与北祖。
作者及朝代
作者:吕岩,即吕洞宾,唐代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名喦("喦”或作“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吕洞宾是道教中的大宗师、祖师爷级人物,民间传说他本来姓李,在终南山修道,后得道成仙,被尊为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古代小说、戏曲、民间传说中,常被描绘为手持宝剑,背负葫芦,云游四海,斩妖除魔的道士形象,他的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是道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译文
自古以来,和尚们就喜欢互相嘲笑和竞争,整个国家的道士和儒生都因此沉默不语,他们却嘲笑佛教金仙之道不通达,还学着南宗和北祖的禅法来谈论。
释义
这首诗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佛教界内部的一些弊端,如僧侣间的相互嘲笑和竞争,以及他们对佛教教义理解的片面性,也反映了道教对佛教某些做法的批评和不满。
赏析
吕洞宾的这首诗以幽默讽刺的笔触,对佛教界进行了深刻的批评,首句“从来桑门喜嘲竞”直接点出了佛教界存在的问题,即僧侣们喜欢互相嘲笑和竞争,这种风气显然不利于佛教的健康发展,次句“举国冠巾噤无语”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种风气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连道士和儒生都因此沉默不语,可见其影响之广,后两句则通过讽刺的手法,指出佛教界对佛教教义理解的片面性,以及他们对道教等其他宗教的轻视和嘲笑,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佛教的盛行以及道教与佛教之间的竞争有关,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佛教的盛行,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僧侣间的相互嘲笑和竞争等,这些弊端不仅损害了佛教的形象,也引起了道教等其他宗教的不满和批评,吕洞宾作为道教的重要人物,对佛教的这些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讽刺,从而创作了这首诗。
吕洞宾的《嘲僧》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寓意的讽刺诗,也是反映唐代宗教竞争和社会风气的重要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