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见灰寒百僚底,真能山立万夫前。出自哪首诗?

春秋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史

宋·陆游

曾见灰寒百僚底,真能山立万夫前。

汉家天子今无恙,不斩将军意未然。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我曾见过那些百官在权势衰败时如同灰烬般冷漠,而真正的英雄豪杰却能像大山一样屹立不倒,在万军之前毫无惧色,汉朝的天子如今尚且安好,但遗憾的是,对于那些未能完成使命的将军,却没有像古人那样果断地予以处罚(暗指当时朝廷对失败将领的宽容)。

释义

曾见灰寒百僚底:形容百官在权贵失势后的冷漠态度,如同灰烬般失去温度。

真能山立万夫前:比喻真正的英雄豪杰在困难面前坚定不移,如同大山般屹立不倒。

汉家天子今无恙:借指当时的朝廷或皇帝仍然安好。

不斩将军意未然:暗指朝廷对未能完成任务的将领缺乏应有的惩罚,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朝政的不满。

赏析

这首诗以咏史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英雄豪杰的敬仰以及对当时朝政的不满,首句通过对比百官的冷漠与英雄豪杰的坚定,突出了英雄的高尚品质,次句则借古讽今,通过汉朝天子对将军的宽容,暗指当时朝廷对失败将领的纵容,表达了诗人对朝政的忧虑和不满,整首诗语言凝练,寓意深刻,既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内外交困、国势衰微的时代,南宋朝廷面对金国的侵略,往往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导致国土沦丧、民不聊生,陆游作为一位爱国诗人,他深感国家之危亡、民族之屈辱,因此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精神的呼唤,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咏史的形式,表达了对历史上英雄豪杰的敬仰以及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忧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