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能於此尊所闻,万卷丹经尽糟粕。出自哪首诗?

春秋129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白玉蟾的《劝道歌》,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劝道歌

宋 白玉蟾

但能於此尊所闻,万卷丹经尽糟粕。

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路秋。

作者简介

白玉蟾,南宋末至元初道教全真南宗五祖之一,字如晦,号海琼子、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等,琼州人(今海南琼山),生于南宋绍熙年间,卒于元至治年间,自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至雷州以神书符召雨济民,名震一时,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师事陈楠九年,得授金丹火候之秘,他游历名山,广结道缘,对道教教义、斋醮科仪多有建树,是南宋道教金丹派的代表人物。

译文

只要能够尊重并实践这里所听闻的道理,那么即便是万卷的丹经也不过是糟粕而已,在千峰顶上,我可以无拘无束,在万象丛中,我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我不会向人间去争宠夺辱,只愿将心事寄托给那飞翔的沙鸥,或许在某一个时刻,我会归去青山之外,那时月已圆满,松风阵阵,小径上的秋天景色正浓。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道教修行的深刻理解和追求,他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研读多少经书,而在于实践所听闻的道理,达到内心的自由与超脱,诗人向往在山水之间无拘无束的生活,不愿卷入人间的纷争与宠辱,只愿将心事寄托于自然之中,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道教修行的独特见解和追求,首句“但能於此尊所闻,万卷丹经尽糟粕”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观点,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研读经书,而在于实践,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千峰顶上、万象丛中的自由生活,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向往,尾句则以“月满松风径路秋”的优美景象,为全诗增添了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使诗人的追求和境界更加鲜明。

创作背景

白玉蟾作为南宋末至元初道教全真南宗的重要人物,他对于道教修行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名山、广结道缘的过程中,对于道教修行的感悟和体会的总结,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自己对于真正修行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向世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精神境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