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日感怀
唐·刘禹锡
世异客怀增惨怆,秋高岁事己峥嵘。
黄菊凋零霜后苦,寒鸦啼断月中声。
边烽遥映千重雁,海气斜侵万井城。
独坐高楼临远望,悠悠此意自难平。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迈,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世事变迁让客居他乡的我心怀更加惨痛悲伤,秋高气爽之时一年的事情已经变得错综复杂,黄菊在霜后凋零显得更加凄苦,寒鸦在月中的啼声也被无情地打断,边疆的烽火遥遥地映照着成群的飞雁,海上的湿气斜斜地侵袭着万井之城,我独自坐在高楼上向远处眺望,心中这份悠悠的情意实在难以平复。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日时节对世事变迁、客居他乡的感慨与悲伤,首联直接点题,写出世异时移、客怀增悲的情感基调;颔联通过黄菊凋零、寒鸦啼断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凄凉氛围;颈联则通过边疆烽火、海上湿气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尾联以独坐高楼、远望难平的结尾,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诗中黄菊凋零、寒鸦啼断等意象的运用,不仅渲染了秋日的凄凉氛围,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悲伤与无奈,边疆烽火、海上湿气的描绘,也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刘禹锡晚年时期,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至偏远之地,在晚年时期,他客居他乡,面对世事变迁和人生无常,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悲伤,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通过描绘秋日的凄凉景象和表达内心的悲伤情感,刘禹锡抒发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这首诗也反映了刘禹锡晚年时期的心境和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