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朝代:唐代
作者:皎然
幽花经雨自开落,啼鸟喜晴时去来。
樵客初传汉名字,居人未改晋衣冠。
古松百尺涧底死,瘦竹千竿岩上栽。
野老相逢唯醉语,春风何处不花开。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信奉道教,后皈依佛门,成为一代诗僧,皎然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佛寺禅境,风格清丽闲淡,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也展现了他个人的文学才华和哲学思考。
译文
幽静的花朵经过雨水的洗礼,自然而然地开放又凋落;啼鸣的鸟儿在晴朗的日子里,时来时去,自由自在,樵夫刚刚传来汉朝的名字(指山中岁月悠长,外界变迁),而这里的居民仍然保持着晋代的衣冠习俗,古老的松树在涧底死去,留下百尺高的躯干;瘦削的竹子在岩石上栽种,展现出坚韧的生命力,山野中的老人相遇时,只是醉醺醺地交谈;春风所到之处,哪里没有鲜花盛开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在,以及山中自然景物的变化与恒常,首联通过“幽花”与“啼鸟”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颔联则通过“汉名字”与“晋衣冠”的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传承;颈联以“古松”与“瘦竹”为象征,表达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尾联则以“野老相逢”与“春风花开”为场景,展现了山居生活的闲适与美好。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诗中“幽花经雨自开落,啼鸟喜晴时去来”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中自然景物的变化与恒常,富有哲理意味,而“古松百尺涧底死,瘦竹千竿岩上栽”两句,则通过对比与象征,表达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展现了诗人的豁达与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皎然在山居生活中所作,反映了他对山居生活的深刻体验与感悟,皎然作为一位诗僧,长期生活在山林之中,对自然景物有着敏锐的感知与深刻的理解,这首诗正是他在山居生活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自身生活状态的反思与总结,创作而成的,诗中不仅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文化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