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包含关键词“万里得诗长揖去,它年挈笠再来不?”的诗句出自宋代诗人严羽的《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原文:
《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
宋·严羽
西风瑟瑟秋声急,乱鸦啼散黄昏日。
故人今向何处去,万里得诗长揖去。
白云悠悠水自流,明月皎皎照离愁。
它年挈笠再来不?空余杨柳拂行舟。
作者简介:
严羽,字仪卿,一字丹邱,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南宋诗论家、诗人,严羽论诗推重汉魏盛唐,号召学古,所著《沧浪诗话》名重于世。
译文:
西风吹得瑟瑟作响,秋天的声音急促而来,黄昏时分,乱鸦啼叫,四散飞去,老朋友今天要到哪里去呢?他带着诗作,作了个长揖就离去了,白云自在地飘浮,水流也自在地流淌,明亮的月光皎洁地照耀着离别的愁绪,将来他还会带着斗笠再来这里吗?只留下杨柳枝在风中轻轻拂动着即将远行的船舟。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临川偶遇友人郑遐之,但友人即将远行至云梦的情景,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如西风、乱鸦、白云、流水、明月等,烘托出离别的氛围和诗人的不舍之情,通过“万里得诗长揖去”和“它年挈笠再来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和对未来重逢的期盼与不确定。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动作的刻画,将离别的愁绪和诗人的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语言优美,意象生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特别是“万里得诗长揖去”一句,既表现了友人的才华和洒脱,又暗示了离别的必然和无奈,而“它年挈笠再来不?”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期盼和不确定,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复杂和丰富。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详考,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郑遐之在临川相遇,但友人即将远行至云梦,诗人有感于离别之情,遂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重逢的期盼,从诗中的“万里得诗长揖去”一句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才华和洒脱有着深深的赞赏和敬佩之情。
严羽的《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是一首充满诗意和美感的离别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动作的刻画,将离别的愁绪和诗人的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语言优美,意象生动,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复杂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