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荔枝香近
宋·蒋捷
照水残妆覆玉钗,废基萦带楚愁开。
烟脂菱角空频摘,火齐杨梅已再尝。
云外飞鸿声渐远,水边红蓼影参差。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作者及朝代
作者: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南宋末至元初词人,生于南宋,卒于元初,一生饱经战乱离愁,漂泊无依,故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及个人身世之感,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朝代:南宋末至元初
作者简介
蒋捷是南宋末年至元初著名的词人,其作品以抒发亡国之痛和个人流离之苦著称,他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亲身经历了南宋的灭亡和元朝的建立,这种历史背景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蒋捷的词风清新自然,情感深沉,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
译文
对照水面,残妆如旧,玉钗斜插;废弃的宫基旁,楚地的愁绪随着流水缓缓展开。
空自频繁地采摘那如烟脂般的菱角,火红色的杨梅也已再次品尝。
天边飞鸿的声音渐渐远去,水边红蓼的影子参差不齐。
行人啊,莫要聆听那宫前的流水声,因为那流尽的年光,都藏在这潺潺水声之中。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废弃的宫殿、采摘的菱角、品尝的杨梅、远去的飞鸿和红蓼的影子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哀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感慨。“烟脂菱角空频摘,火齐杨梅已再尝”两句,既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也暗含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眼前的景象,并通过这些景象传达了深沉的情感,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深刻的哲理,特别是“烟脂菱角空频摘,火齐杨梅已再尝”两句,不仅描绘了菱角和杨梅的美丽和诱人,更通过“空频摘”和“已再尝”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留恋和无奈,诗人还通过“云外飞鸿声渐远”和“水边红蓼影参差”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中的凄清氛围,使得整首诗更加感人至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至元初的动荡时期,诗人蒋捷亲身经历了南宋的灭亡和元朝的建立,这种历史背景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废弃宫殿、采摘菱角、品尝杨梅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感慨,诗人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心理和情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