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变理
朝代:宋代
作者:邵雍
阴阳错缪世或有,物穷则变古所言。
若向人间争宠辱,只应回首看青天。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邵雍一生不仕,隐居苏门山,后迁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创办“安乐窝”,讲学著书,名震京师,嘉祐七年(1062年),神宗下诏赐其住宅为“安乐坊”,后改为“安乐祠”,并赐匾额“安乐先生之庐”,邵雍的哲学思想主要源于《易经》,他把宇宙的产生和变化归结为阴阳二气的交感作用,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生出天地万物,万物各有其性,万物之变是无穷无尽的,邵雍的著作主要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译文
世间有时会出现阴阳颠倒、错乱的现象,万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发生变化,这是古人的言论,如果要在人世间争宠夺辱,那么就应该回头看看那广阔无垠的青天,思考一下人生的真正意义。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邵雍对于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的深刻认识,首句“阴阳错缪世或有”指出世间存在阴阳颠倒、错乱的现象;次句“物穷则变古所言”则引用古人的言论,说明万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发生变化,这是自然规律,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认为争宠夺辱是毫无意义的,应该超脱世俗,回归自然,思考人生的真谛。
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诗人通过描绘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前两句以阴阳、物变为切入点,引出了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后两句则通过对比争宠夺辱与回归自然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创作背景
邵雍一生致力于研究《易经》等经典著作,对于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概念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首诗可能是他在研究《易经》的过程中,对于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的深刻感悟而创作的,邵雍一生不仕,隐居讲学,对于世俗的争宠夺辱有着超脱的态度,这也为这首诗的创作提供了思想基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邵雍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于超脱世俗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