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物
宋·苏轼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见辄谓无。
试使卢敖观大海,始知是客非吾徒。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虽几经波折,但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其文学创作广泛涉及诗、文、赋、词、书、画等多个领域,成就斐然,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俗人的想法总是狭隘而局限,对于未曾亲眼见过的事物就断言其不存在,假如让卢敖(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去看看那浩瀚的大海,他才会明白,那些眼界狭小的人终究不是自己的同类。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俗人与仙人的视野差异,批判了那些因缺乏见识而妄下结论的人,首句“俗人用意苦局促”直接点出俗人的思维局限,“目所未见辄谓无”则进一步说明他们因未见而否认的态度,后两句以卢敖观海为例,暗示只有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才能理解世界的无限可能。
赏析
苏轼此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于狭隘思维的批判和对广阔视野的向往,通过对比俗人与仙人的不同态度,诗人巧妙地揭示了认知的局限性和开放性之间的对立,诗中“卢敖观海”的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其说服力,使读者在感受诗人情感的同时,也能反思自己的认知方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的时期,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境,苏轼没有选择沉沦或抱怨,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态的体现,通过批判俗人的狭隘思维,表达了自己对于广阔世界和无限可能的向往,也反映了苏轼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自我认知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