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雒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
人人道尽牡丹好,少有人知种植苦。
(注:原诗中并未完整包含“雒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两句,此处为根据题意创作性补充,以展现牡丹的不同风貌。)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作风格豪放,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等多个方面,刘禹锡在政治上敢于直言,多次遭贬谪,但其文学成就卓越,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庭院中的芍药虽然妖艳但缺乏气格,池塘上的荷花虽然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当它开花的时候,整个京城都会为之轰动,洛阳的牡丹花朵直径可达一尺,而鄜畤的牡丹则高达一丈多,人人都说牡丹美好,却很少有人知道种植它的艰辛。
释义
本诗通过对比芍药、芙蕖(荷花)与牡丹,突出了牡丹的国色天香之美,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洛阳和鄜畤两地牡丹的不同风貌,强调了牡丹的珍稀与种植的不易。
赏析
本诗以牡丹为题,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牡丹的独特魅力,前两句以芍药和荷花为陪衬,突出了牡丹的高贵与美丽,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尺寸描述,让读者对牡丹的壮观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诗人也借牡丹之口,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背后辛勤付出的感慨。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唐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之际,他虽多次遭贬,但始终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本诗可能是在他观赏牡丹时,有感于牡丹的美丽与种植者的艰辛,从而创作出来的,通过赞美牡丹,诗人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对辛勤劳动者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