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遥楼

唐·宋之问

晦日湓亭递酒樽,

宪台同陟望乡园。

高楼晓见随珠影,

广陌春怜翠藻痕。

人语朱离逢峒獠,

棹歌欸乃下吴舟。

相思始觉海非广,

寂寞终知云自闲。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累迁尚书监丞、中书舍人,曾因受贿罪被贬为泷州参军,不久逃回洛阳,依附张易之,武周长安三年(703年),张易之伏诛,宋之问被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市),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宋之问遇赦北归,途经汉江时,写了《渡汉江》一诗,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宋之问擅长五言律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华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对唐代近体诗格律的定型颇有影响。

译文

晦日这天,我们在湓亭中传递着酒杯,一同登上逍遥楼眺望故乡的园林,高楼之上,清晨的阳光映照着明珠般的身影;广阔的道路上,春天的气息怜爱着翠绿的痕迹,人们的话语中夹杂着朱离之音,遇到了峒獠的族人;船夫唱着欸乃的歌声,驾着吴地的船只缓缓而下,相思之情让我开始觉得大海并不宽广,寂寞之时我终于明白云朵是自在悠闲的。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陪同王都督在晦日(农历每月月末的一天)宴饮于逍遥楼的情景,诗中通过描绘高楼、广陌、人语、棹歌等景象,展现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以及宴饮的场景;颔联通过高楼和广陌的描绘,展现了桂州的繁华和春天的气息;颈联通过“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的描写,将当地的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描绘,又有对内心的抒发,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之问在桂州陪同王都督晦日宴饮于逍遥楼时所作,晦日是古代的一个节日,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举行宴饮、游玩等活动,宋之问作为当时的文人墨客,被邀请参加这次宴饮活动,并在宴会上即兴创作了这首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桂州的繁华和人文风情,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墨客在宴饮活动中即兴创作、抒发情感的文化传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