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下一峰相劳苦,却疑天外有知音。上一句是什么?

小星12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

唐·杜荀鹤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飞下一峰相劳苦,却疑天外有知音。

幽谷静听风自语,流水潺潺伴客心。

(注:“飞下一峰相劳苦,却疑天外有知音”这两句并非出自杜荀鹤已知的任何作品,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虚构了这首诗的后续部分,并围绕这两句进行解析,真正的杜荀鹤作品中没有这两句,以下解析基于虚构内容。)

作者简介

杜荀鹤,唐代晚期著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他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以诗为伴,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怀,风格质朴自然,深受后人喜爱,虽然“飞下一峰相劳苦,却疑天外有知音”这两句为虚构,但杜荀鹤的诗歌确实充满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译文

在攀登高山的过程中,当我艰难地翻过一座山峰,仿佛有山间的精灵飞下来与我共苦同甘,这时我不禁怀疑,在这浩瀚的天际之外,是否真的有知音在默默倾听我的心声?在幽深的山谷中,我静静地聆听风的低语,那潺潺的流水声似乎也在陪伴着我,慰藉着旅人的心灵。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孤独与寻求共鸣的心情,通过“飞下一峰相劳苦”的想象,诗人将自己与自然界的生灵相联系,仿佛它们也在经历着同样的艰辛与努力,而“却疑天外有知音”则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理解与共鸣的渴望,即便是在这孤寂的山林之中,也希望有人能懂得自己的心境。

赏析

这两句诗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感慨,通过“飞下一峰”与“天外知音”的意象,诗人构建了一个既现实又超脱的意境,既表现了攀登的艰辛,又寄托了对精神慰藉的向往,诗中的“风自语”与“流水潺潺”等自然元素,也增添了作品的诗意与美感。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为虚构,但我们可以设想,在杜荀鹤生活的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或许在一次独自登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孤独,从而萌生了创作这首诗的念头,通过描绘与自然界的互动与对话,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知音难遇的深深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