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附加句:
世间醉梦过浮生,谁肯披衣坐五更?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包含“世间醉梦过浮生,谁肯披衣坐五更?”这两句,但根据要求,我将此句融入解析中,作为对原诗意境的延伸与解读。)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文学家、诗人,他早年曾受到苏轼等人的影响,文风清新自然,南渡后,因历经战乱,其诗作风格转为悲壮苍凉,多抒发忧国之思和身世之感,陈与义在诗词创作上均有较高成就,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原诗部分)
露水侵湿了驼色的粗布衣裳,早晨的寒意微微,夜空中星星点点,分外明亮。
我独自寂寞地走过小桥,仿佛还在梦中,稻田深处传来阵阵草虫的鸣叫。
(附加句)
在这世间,人们如同醉梦一般度过短暂的一生,又有谁愿意在寒冷的五更天披衣起床呢?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清晨早行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附加句则进一步升华了这一主题,指出人们在忙碌与追求中往往忽略了生活的本质,如同醉梦一般虚度光阴,而真正愿意在艰难时刻(如五更天)保持清醒与坚持的人却寥寥无几。
赏析
陈与义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晨早行的情景,通过“露侵驼褐”、“星斗阑干”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诗人以“寂寞小桥和梦过”一句,巧妙地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生活的怀念,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活力,使整首诗既有静谧之美,又不失生机。
附加句“世间醉梦过浮生,谁肯披衣坐五更?”则是对原诗意境的深刻提炼与升华,它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不同态度,诗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那些能够在艰难时刻保持清醒与坚持的人的敬佩与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南渡之后,当时他身处战乱之中,生活颠沛流离,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人生的无常与短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通过描绘清晨早行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附加句也反映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不屈,以及对那些能够在艰难时刻保持清醒与坚持的人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