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范宽图画里,小楼西角剩凭阑。出自哪首诗?

梦梦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清·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落孤城,身在范宽图画里,小楼西角剩凭阑。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深秋一到,塞外风光无限萧瑟,这寒秋之情又怎能让人禁受得住呢?

傍晚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飘起,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孤城,犹如身处在宋代画家范宽的图画里,我独自倚靠在小楼西畔的栏杆上。

释义

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伴随康熙帝出巡塞外的情景,抒发了词人飘泊天涯、功业无成的感慨,上片写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表现了词人身处苍茫北疆的孤寂之感;下片写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落孤城,则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荒凉,从而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愁思。

赏析

这首词以景起兴,以情结尾,写景雄浑壮阔,抒情婉约深沉,词人在写景中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身行万里天涯路的羁旅之愁,也表达了漂泊异乡的萧瑟、凄苦、孤寂之情,词的开篇“身向云山那畔行”一句就点明了词人身行之处,而“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则以“北风”吹散“马嘶”的夸张之笔,进一步烘托了“行”之艰难和塞外之荒凉。“深秋远塞若为情”一句,词人直接抒发了自己对塞外深秋景象的感触,一个“若”字,既写出了塞外深秋景象的萧瑟凄凉,又写出了词人漂泊天涯的孤寂凄凉,下片则进一步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以“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落孤城”两句,勾勒出一幅深秋边塞的荒凉图景,而“身在范宽图画里,小楼西角剩凭阑”两句,则词人把自己置身于这种荒凉图景之中,独自凭栏远眺,更显得孤寂凄凉。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随康熙帝出巡塞外时所作,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性德扈从康熙帝出巡塞北,这首词即作于此次出巡途中,词人面对塞外荒凉的景象,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自己漂泊天涯、功业无成的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