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十二经真太漫,与君共此一炉香。的解释

梦梦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附加句(注:此句并非原诗内容,但根据要求加入)

燔十二经真太漫,与君共此一炉香。

作者及朝代

作者:章碣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章碣,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飞卿,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唐僖宗乾符年间进士,曾任校书郎等职,章碣的诗作以咏史诗见长,风格悲凉慷慨,对晚唐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反映,他的作品在《全唐诗》中有收录。

译文

(原诗部分)

竹简帛书被焚烧后,帝王的功业化为乌有,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焚烧书籍的灰烬还未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而起,刘邦和项羽,原来是不爱读书的。

(附加句)

焚烧十二经的行为真是太荒谬了,让我们共同点燃这一炉香,缅怀那些被毁的文化遗产。

释义

原诗通过描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批判了秦朝的暴政和对文化的摧残,同时暗示了即使强如秦朝,也无法通过压制思想和知识来巩固统治,附加句则直接表达了对焚书行为的痛心疾首,以及对文化损失的深切哀悼。

赏析

章碣的这首《焚书坑》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刻揭示了焚书坑儒事件对文化和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诗中“竹帛烟销帝业虚”一句,既描绘了焚书的惨烈场景,又暗示了秦朝统治的虚幻和脆弱,而“坑灰未冷山东乱”则巧妙地揭示了焚书坑儒与秦朝灭亡之间的因果关系,表明暴政和无知无法维持长久的统治,附加句“燔十二经真太漫”则进一步强调了焚书行为的荒谬和愚蠢,表达了对文化损失的深切痛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朝晚期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唐朝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文化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章碣通过回顾历史,借古讽今,批判了秦朝焚书坑儒的暴政,同时也对唐朝晚期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他希望通过这首诗,唤起人们对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对暴政的警惕。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燔十二经真太漫,与君共此一炉香”并非原诗内容,但将其与《焚书坑》相结合,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对文化损失的痛惜和对历史的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