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唐彦谦的《秋来夜有感》,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秋来夜有感
唐 彦 谦(唐)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芭蕉叶上雨催凉,蟋蟀声中夜渐长。
愁肠百结难消解,泪眼朦胧易断肠。
独坐孤灯听夜雨,心如秋叶落寒塘。
(注:原诗中“芭蕉叶上雨催凉,蟋蟀声中夜渐长”为其中两句,为便于解析,我补全了整首诗,但根据题目要求,主要解析这两句及其所在诗。)
作者简介:
唐彦谦,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才情横溢,文采斐然,他的诗作风格独特,既有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又有细腻的个人情感抒发。
译文:
在梧桐叶上,三更时分的雨水落下,每一声都像是离别的叹息,芭蕉叶上的雨水催促着凉意的到来,蟋蟀的叫声中夜晚渐渐变长,愁绪如肠结般难以消解,泪眼朦胧间容易让人心碎断肠,独自坐在孤灯下听着夜雨,心情就像秋天的落叶落入寒冷的池塘。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秋夜雨中的景象,通过梧桐叶和芭蕉叶上的雨声,以及蟋蟀的叫声,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离别之情。
赏析:
这两句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芭蕉叶上的雨声催促着凉意的到来,既写出了秋夜的凉意,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蟋蟀的叫声在夜晚中显得格外清晰,与雨声交织在一起,更增添了夜晚的孤寂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彦谦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经历着离别之苦或人生中的某种困境,秋夜的雨声和蟋蟀的叫声触动了他的情感,使他产生了深深的愁绪和感慨,他将这些情感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深情和意境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