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白帝春。
此生只合老渔樵,扶病谁令趁早朝?
作者及朝代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战乱之际,战马奔驰,我守着柴门,又老又病。
我吟诵着你的诗作来度过时光,想到这次离别,心神都为之惊动。
地域辽阔,峨眉山暮色沉沉,天空高远,白帝城春意盎然。
我这一生只应做个老渔翁或老樵夫,谁又能让我拖着病体去上早朝呢?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在送别友人郑炼去襄阳时所作,诗中表达了杜甫对时局的忧虑、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无奈与感慨,首联写战乱背景和个人境遇;颔联写与友人相聚时的欢乐和离别时的悲伤;颈联写友人将去之地的景色,寓含对友人前程的祝愿;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和对渔樵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写战乱时期的个人遭遇和离别之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尾联“此生只合老渔樵,扶病谁令趁早朝?”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在杜甫的诗歌中并不罕见,但在这首诗中却表现得尤为强烈和直接。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春,当时杜甫已年近花甲,且身患重病,此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杜甫的好友郑炼即将前往襄阳任职,杜甫在送别之际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祝愿,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晚年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