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羸慵踏梧桐影,倚柱长吟夜向分。出自哪首诗?

春秋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夜有怀

唐·李商隐

病羸慵踏梧桐影,倚柱长吟夜向分。

月过碧窗生静思,风穿疏竹带秋闻。

孤灯寂寂人千里,寒雁声声梦几番。

欲问天涯何处是,心随明月到君门。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的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寓意深远,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我因病体虚弱,懒得去踏那梧桐树下的影子,只是倚靠在柱子上,长声吟诵,直到夜色已深,将近夜半,月光透过碧绿的窗户,引发了我深深的静思,秋风穿过稀疏的竹子,带来了秋天的气息和声音,孤灯之下,我独自一人,思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寒雁的叫声,一次次地将我从梦中惊醒,我想要问,天涯海角,哪里是归宿?我的心,随着明月,飞向了你的门前。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中的孤独与思念,首联“病羸慵踏梧桐影,倚柱长吟夜向分”直接点出了诗人的身体状况和心境,因病体虚弱而懒得行动,只能倚柱长吟,表达了他内心的孤寂与无奈,颔联“月过碧窗生静思,风穿疏竹带秋闻”通过描绘月光和秋风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静谧与凄凉,也引发了诗人的深深思念,颈联“孤灯寂寂人千里,寒雁声声梦几番”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对远方人的思念,孤灯、寒雁等意象的运用,使得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深切,尾联“欲问天涯何处是,心随明月到君门”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人的深切期盼和向往,希望自己的心能够随着明月飞到对方的门前。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细腻,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和诗人的心境,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奈,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诗人在语言运用上也十分讲究,用词精炼,韵律和谐,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异乡,身体多病,心情抑郁,在秋夜中,他独自倚柱长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和朋友,月光和秋风的描绘,不仅渲染了秋夜的静谧与凄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和诗人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