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病中感怀
朝代:清代
作者:李锴
治棺准备膏肓日,酿酒枝梧雨雪时。
病里不知春几许,闲来方觉日如迟。
床头药裹长堆积,窗外花枝自陆离。
莫道此生无乐事,清宵梦绕故山篱。
作者简介
李锴,清代文学家、诗人,字铁君,号鷇音,辽宁铁岭人,他生于明末,历经清初,一生未仕,以诗文自娱,与当时诸多文人墨客有交往,李锴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时局的感慨,有《睫巢集》等著作传世。
译文
我已准备好棺材,以备病入膏肓之日;在雨雪交加之时,我仍坚持酿酒以支撑生活,在病中,我全然不知春天已过去多少时光;闲暇之时,才感觉到日子仿佛变得格外漫长,床头总是堆满了药物,而窗外的花枝却依旧绚烂多彩,不要说我此生没有快乐的事情,在清静的夜晚,我的梦魂常常萦绕着故乡的篱笆小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病中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首联“治棺准备膏肓日,酿酒枝梧雨雪时”直接点出病重与生活的艰辛;颔联“病里不知春几许,闲来方觉日如迟”则通过时间的感知变化,反映了病中的无聊与时间的漫长;颈联“床头药裹长堆积,窗外的花枝自陆离”以对比手法,展现了病榻上的无奈与外界的美好;尾联“莫道此生无乐事,清宵梦绕故山篱”则表达了作者在病痛中仍不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回忆。
赏析
这首诗以病中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作者面对生命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诗中既有对死亡的坦然接受,也有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通过对比与象征,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使读者在感受其个人经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美好。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锴晚年病重之时,作为一位历经沧桑的文人,李锴在晚年面临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也寄托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在病榻之上,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精神力量令人敬佩,这首诗也反映了清代文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