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李杜画像
唐·白居易
谪仙狂客贺知章,
指示李杜文章伯。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
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
举颈遥相望。
孟子无功如管仲,
杨雄有赋似相如。
二子生何辰,
四溟作清气。
文章传世人,
名誉塞乾坤。
元稹与白居易,
自古多流言。
试看彼榛楛,
妄意取讥谗。
如日月之光,
何可相谗谤。
作者及朝代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作者简介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聪颖,好学不倦,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江州司马等职,白居易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著称,其《长恨歌》、《琵琶行》等作品广为流传,晚年他定居洛阳,致力于诗歌整理和编纂工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贺知章这位谪仙般的狂客,曾指点过李白和杜甫这两位文坛巨匠,李杜的文章光芒万丈,永存于世,那些无知的孩童,却妄加诽谤,真是可笑不自量力,就像蚍蜉撼大树一样,自不量力,我生在他们之后,只能远远地仰望他们的背影,孟子虽然没有像管仲那样的显赫功绩,但杨雄的辞赋却堪比司马相如,这两位才子生于何时,他们的才华如同四溟的清气,文章传世,名誉塞满乾坤,元稹和我白居易,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流言蜚语,但请看那些榛楛之类的杂草,它们妄图讥讽和诽谤我们,就像日月之光,岂能被谗言所掩盖?
释义
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赞美李白、杜甫的文学成就,表达了对他们才华的敬仰,他也以孟子和杨雄为例,说明才华和功绩并非完全对等,但同样能赢得后世的尊敬,白居易还借诗表达了自己和元稹面对流言蜚语时的坚定态度,认为真正的才华和名誉是无法被诽谤所掩盖的。
赏析
这首诗以李白、杜甫为引子,通过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展现了白居易对文学才华的崇敬和对流言蜚语的蔑视,诗中“孟子无功如管仲,杨雄有赋似相如”一句,既是对孟子和杨雄才华的肯定,也暗示了才华与功绩并非完全对等,但同样能赢得后世的尊敬,白居易通过“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等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那些妄加诽谤者的不屑和嘲讽,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展现了白居易作为文学巨匠的深厚底蕴和坚定信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文学才华和名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也可能面临着一些流言蜚语的困扰,因此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信念,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的深厚友谊也可能成为他创作这首诗的动因之一,他希望通过这首诗来表达对元稹的支持和共同面对流言蜚语的决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孟子无功如管仲,杨雄有赋似相如”这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整首诗的主题或核心,整首诗更多地是在表达对李白、杜甫等文学巨匠的敬仰和对流言蜚语的蔑视,在解读这句诗时,需要将其放在整首诗的背景和语境中进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