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弃儿行
唐·杜甫
近闻道士教婴儿,一杵讴歌喧虎溪。
父老相顾言嗟哉,似道昨暮邻家儿。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惟嗟妇女不解事,深屋揜耳藏婴孩。
到今漂沦迫饥寒,欲辞邻里无颜色。
嗟尔行胡为,抱持无时舍。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最近听说道士在教婴儿唱歌,一杵一唱的声音在虎溪边回荡。
父老乡亲们相互看着,都叹息说:“唉,就像昨天邻居家的孩子。”
父母养育我的时候,总是让我日夜躲藏。
只怪那些妇女不懂事,把婴儿藏在深屋里,捂着耳朵不敢听外面的声音。
到如今我漂泊沦落,饱受饥寒之苦,想要告别邻里却羞于启齿。
唉,你为何要这样做呢?抱着婴儿,一刻也不舍得放下。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被遗弃的婴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无奈,诗中“惟嗟妇女不解事,深屋揜耳藏婴孩”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妇女因恐惧而不得不将婴儿藏起来的无奈和同情,整首诗充满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赏析
这首诗以弃儿为题材,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婴儿被遗弃的悲惨景象,以及父母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做出这种选择的无奈和痛苦,诗中“惟嗟妇女不解事,深屋揜耳藏婴孩”一句,既表现了妇女在面对社会压力时的无助和恐惧,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歧视,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深刻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述一个被遗弃的婴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无奈,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弱者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