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非鼠朴何劳辨,鱼与熊蹯各自珍。的释义

春秋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玉非鼠朴何劳辨,鱼与熊蹯各自珍。

海国春寒花较晚,天涯日暮鸟归频。

空山无伴豺狼笑,古寺无人鬼魅嗔。

欲问前因谁解识,三生石畔旧精魂。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晚清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维新志士,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新派诗魁’”、“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主张“诗界革命”,是中国近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举起“诗歌革命”大旗的诗人,对清末诗坛影响甚大。

译文

玉石无需与鼠朴(一种似玉的石头)争辩真伪,鱼儿与熊掌各有各的珍贵,海外的春天来得较晚,花儿开得也迟,天涯边日落时分鸟儿频繁归巢,空旷的山中无人陪伴,只有豺狼在嘲笑,古老的寺庙里空无一人,鬼魅似乎也在嗔怒,想要询问前世因缘谁能知晓,或许在那三生石畔,还残留着前世的精魂。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事物本质与价值的独特见解,以及身处异国他乡时的孤独与迷茫,首联以玉石与鼠朴、鱼与熊掌的对比,说明每种事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无需争辩真伪或优劣,颔联则描绘了海外生活的孤寂与时光的流逝,颈联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恐惧的氛围,豺狼的笑与鬼魅的嗔怒,都是诗人内心孤独与不安的写照,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前世因缘的探寻与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格式,但在内容上却充满了现代气息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人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事物本质与价值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在异国他乡时的孤独与迷茫,以及对前世因缘的探寻与渴望,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黄遵宪出使海外期间,作为晚清著名的外交家,黄遵宪曾多次出使国外,亲身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与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也体会到了身处异国他乡的孤独与迷茫,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生命本质、事物价值以及前世因缘等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后的产物,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