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凤求凰
唐·李商隐
自惭不是梧桐树,安得朝阳鸣凤来。
玉宇琼楼空自许,金风玉露枉相猜。
花间有酒应相醉,月下无人独自哀。
纵使朝阳鸣凤至,非梧不栖志难裁。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擅长律诗和绝句,尤其以爱情诗和无题诗著称,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译文
我惭愧自己不是那高大的梧桐树,又怎能引来朝阳下鸣叫的凤凰呢?玉宇琼楼虽然美好,却只是自我陶醉的幻想;金风玉露虽然珍贵,却也只是徒增猜疑的虚妄,在花丛中有美酒本应相邀共醉,但在月光下却只能独自哀伤,即使朝阳下的凤凰真的飞来,如果不是梧桐树,它也不会栖息,我的志向也难以实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梧桐树与凤凰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境遇的自嘲与无奈,梧桐树是凤凰的栖息地,象征着高贵和才华,而诗人却自惭形秽,认为自己无法吸引凤凰(即才华出众的人或机会),诗中“玉宇琼楼”、“金风玉露”等意象,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赏析
这首诗以梧桐树与凤凰的典故为引子,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境遇的深刻反思,首句“自惭不是梧桐树”直接点题,奠定了全诗的自嘲基调,接下来几句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尾句“非梧不栖志难裁”则是对全诗主题的升华,表达了诗人对才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才华未展之际,面对现实的困境和内心的挣扎,诗人通过梧桐树与凤凰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才华和理想的渴望与无奈,诗中流露出的自嘲与孤独感,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士人阶层的普遍困境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