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头落日照平沙
唐·李群玉
江头落日照平沙,
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
见人惊起入芦花。
变体(融入关键词版)
江头落日照平沙,
私来倚栏一怅然。
芦花满空如柳绵,
潮退渔船阁岸斜。
(注:此变体为现代创作,将关键词融入原诗意境中,以展现类似场景与情感,但非李群玉原作。)
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生卒年不详,约大中初前后在世,工诗歌,长于写景抒情,诗风清新婉丽,颇为时人所重,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均不第,后绝意仕途,寓居长安,以诗酒自适,他的诗作在当时颇有影响,与杜牧、段成式等均有交往。
译文(以原诗为准)
夕阳余晖洒在平静的沙滩上,
潮水退去后,渔船斜靠在岸边。
一对白鸟在水边静静站立,
见到人来,惊飞而起,遁入芦花丛中。
(变体版译文:夕阳下的江边沙滩,我独自倚栏,心中怅然,芦花漫天飞舞,如同轻盈的柳絮,潮水退去,渔船静静地斜靠在岸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孤寂的江边暮色图,通过夕阳、沙滩、渔船、白鸟和芦花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首句“江头落日照平沙”,以夕阳为背景,点明了时间地点,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氛围,次句“潮退渔船阁岸斜”,通过潮水的退去和渔船的停靠,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的氛围,后两句“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则以白鸟的动态,打破了前两句的静态美,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白鸟的惊飞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和不安。
变体版中,通过融入“私来倚栏一怅然,芦花满空如柳绵”两句,不仅保留了原诗的意境,还增添了诗人个人的情感色彩,芦花如柳绵般漫天飞舞,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怅然若失。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史籍中并无详细记载,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某个傍晚时分,独自漫步于江边,面对眼前的自然景色,心中涌起一股淡淡的哀愁和怅然之情,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