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一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其四(含关键词句)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拟行路难·鲍照(虽非直接出处,但风格相近,提及“飞鸟”意象)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岂无高岸深谷?且欲近寻溪山。
从君皆老辈,安得久婵娟?
卒被周颙唤,言讫涕泪零。
驱驰竟何成,还家守故营。
注:虽“笑我驱驰竟安往,夕阳飞鸟亦知还”并非直接出自上述任何一首完整诗句,但其意境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相契合,或可视为对陶渊明归隐思想的概括与引申,为便于解析,以下基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系列作品及魏晋时期背景进行阐述。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现出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然和谐的人生理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结合关键词意境)
我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池里的鱼儿思念着曾经生活过的深渊,在南野开垦荒地,守着拙朴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笑我驱驰竟安往,夕阳飞鸟亦知还”可理解为:人们笑话我忙忙碌碌不知归向何方,但夕阳下的飞鸟尚且知道还巢,我又何尝不是向往着那份宁静与归宿呢?)
释义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决心和安逸恬淡的心境,通过描绘田园的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简单质朴,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赏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系列作品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己对自然和谐、简朴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笑我驱驰竟安往,夕阳飞鸟亦知还”的意境,虽非直接出自某首诗,但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归宿的思考,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系列作品创作于东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士人阶层普遍感到压抑和不满,陶渊明本人也曾在官场中浮沉多年,但始终无法适应官场的尔虞我诈和虚伪应酬,最终选择辞官归隐,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