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行旅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挽花醉袖沾余馥,迎日征鞍借小温。
野旷人稀行路苦,风高云淡过村喧。
青山远送斜阳外,绿水长流古渡边。
回首故园何处是,归心似箭渡江船。
作者简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性灵派三大家”,主张“性灵说”,强调诗歌创作要抒发真情,个性鲜明,反对模拟古人及沈德潜的格调说与翁方纲的肌理说。
译文
挽着沾满花香、酒香的衣袖,还能感受到一丝余香;迎着初升的太阳,马鞍上也借得了一丝温暖,旷野辽阔,人烟稀少,行路艰难;风高云淡,路过村庄时,才听到些许喧闹,青山在斜阳之外远远相送,绿水在古渡口边长流不息,回首望向故乡,却不知在何方,归心似箭,只想尽快渡过江去。
释义
首联“挽花醉袖沾余馥,迎日征鞍借小温”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情景,既有花香酒香的沉醉,又有迎着朝阳出发的温暖与希望,颔联则通过“野旷人稀”与“风高云淡”的对比,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偶尔的宁静,颈联以青山绿水为背景,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景致,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归心似箭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以行旅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首联以“挽花醉袖”和“迎日征鞍”两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惬意与希望,颔联则通过对比,突出了旅途的艰辛与孤独,颈联的青山绿水,不仅为旅途增添了色彩,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全诗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袁枚仕途不顺或辞官归隐之后,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散文家,袁枚在仕途上并未得到充分的施展,反而因性格耿直、不拘小节而多次遭人排挤,他选择辞官归隐,过上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