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出谷钟声知过寺,隔林人语喜逢村。
野老相迎具鸡黍,浊醪聊为慰风尘。
作者及朝代
作者: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存诗约二千九百多首,内容广泛深刻,形式朴素自然,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有《宛陵先生集》、《唐载记》、《毛诗小传》等。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空荡,野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从山林中传来阵阵钟声,我想,那一定是路过寺院;远远看见树林边有人家的炊烟,不禁让人高兴,我喜逢山村人家。
野老准备丰盛的饭菜,用浑浊的米酒来款待我这位客人,以慰藉旅途的劳顿。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间行走时所见到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出谷钟声知过寺,隔林人语喜逢村”两句,通过钟声和人声,巧妙地展现了诗人从自然景色向人文景观的过渡,以及由此带来的喜悦心情。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描写为主,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间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还巧妙地运用声音元素,如钟声和人语,增强了诗歌的立体感和生动性。
“出谷钟声知过寺”一句,通过钟声的悠扬回荡,不仅点明了诗人已经走过一座寺庙,还暗示了寺庙的宁静和神秘,而“隔林人语喜逢村”一句,则通过人声的温暖亲切,展现了诗人对人间烟火气息的向往和喜悦,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交融,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间温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梅尧臣在山间行走时所作,当时,他或许正经历着人生的某种困境或疲惫,而山间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给了他极大的慰藉和启示,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山野风光的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