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全诗是什么?

春秋76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这首诗出自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其中含有“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的相近意境的句子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虽然直接文字不完全相同,但意境相符,表达了村民热情好客、丰收喜悦的情感。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旧时农村的风俗画卷和农民淳朴好客的品质,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诗的第二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在“隆兴和议”中坚决主张抗金,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被免职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直接包含“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这两句的诗并非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但根据关键词的意境和陆游的生平及作品风格,可以推断出这是与陆游诗歌相似的田园风光和农民生活写照的描绘,在陆游的其他作品中,也不乏对农民热情好客和丰收喜悦的生动描绘。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