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踣死声嗷嗷,今兹受祸乃我曹!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76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平民踣死声嗷嗷,今兹受祸乃我曹!”,这两句诗出自清代诗人蒋士铨的《哀江头》,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详细解析。

诗词原文

哀江头

清·蒋士铨

日暮穷途泪满衣,前朝遗老鬓成丝。

平民踣死声嗷嗷,今兹受祸乃我曹!

玉宇琼楼高百尺,繁华一炬成焦土。

伤心桥畔旧曾游,忍见江头春草愁。

作者简介

蒋士铨(1725年-1785年),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清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蒋士铨与袁枚、赵翼齐名,并称“乾隆三大家”,其文学成就以戏曲为最,诗亦佳,与袁枚、赵翼合称为“江右三大家”。

译文

日落时分,穷途末路的我泪水沾满了衣襟,作为前朝的遗老,我的鬓发已经斑白,平民百姓们纷纷倒地,哀嚎声四起,如今遭受灾难的正是我们这些人啊!那曾经高耸百尺的玉宇琼楼,如今在一场大火中化为了焦土,我站在曾经游玩过的伤心桥畔,怎能忍心看到江头那春草也充满了哀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自身的遭遇和眼前景象的凄凉,表达了对前朝覆灭、百姓遭殃的深切哀痛,诗中“平民踣死声嗷嗷,今兹受祸乃我曹!”两句,直接点出了百姓的苦难和诗人的感同身受。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强烈地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间沧桑的感慨,诗人以自身经历为线索,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相结合,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诗中的意象生动,如“玉宇琼楼高百尺,繁华一炬成焦土”,形象地描绘了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蒋士铨作为前朝的遗老,对前朝的覆灭和百姓的苦难深感痛心,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哀江头》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的诗歌,通过描绘诗人自身的遭遇和眼前景象的凄凉,表达了对前朝覆灭、百姓遭殃的深切哀痛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